与汉朝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30 2023-12-07
公元前61年,刚刚建立20年的金城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朱羌“叛,攻塞,攻城,杀官”。 朝廷也无可奈何。 关键时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战士主动请缨,愿意亲自奔赴前线。
他就是西汉名将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生于公元前137年,卒于公元前52年,享年86岁。陇西上贵(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后迁居晋城灵居(今西北)。兰州市永登县村)。 朗河右岸)。
清水赵充国雕像。
他率领敢死队袭击,全身受伤,感动了汉武帝
赵充国“初为侠士,为六郡良人,善骑射,勇猛,有远大的计划,但不善为将。孙子兵法,通晓外交。” 这是《汉书·赵充国传》对他的总体评价。 接下来,班固用了千言万语来描述赵充国的事迹。
赵充国什么时候迁到灵居的? 灵居塞是河西汉长城的东部起点。 它成立于公元前121年。 灵居赛始建于汉代河西。 大约六年后,移民加强了长城沿线的防御。 有人考证,赵冲就是在这个时候移居灵居的。 为了保卫家乡,他参军并成为一名骑士。 此时赵充国23岁。 后来又辅佐于琳琅骑射,进入魏都。
赵充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 他是北地六郡的良家子弟,他的父亲和祖先都是很有威望的人。 赵充国参加过多次战争。 武帝年间,他冒充司马,跟随二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 不料,在胜利归来的路上,他们被匈奴主力包围了好几天。 军队伤亡惨重,粮食告罄。 全军面临生死存亡。 赵充国率领敢死队为全军打开通道,终于脱离了重围。 这一战,赵充国全身二十多处受伤。 汉武帝亲自检查他的伤势,深受感动。 拜他为中郎将,封他为车骑将军。
从此,赵充国在朝廷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与大将军霍光一起封为汉宣帝,封为平侯。
天水市清水县赵充国墓。
将军知识渊博,留下两句成语
赵充国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与羌人打交道。 西汉时期,西北面临匈奴、羌两大游牧部落的入侵。 利用河西走廊的地理优势,隔绝匈奴、羌族的接触,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汉武帝元鼎五年,匈奴进入婺源(今河套),西羌也发起进攻,围困武汉(今甘肃临夏州临夏县)。 他们商定攻打灵居。 《资治通鉴》记载:“西羌十万人叛,配合匈奴使,攻安固,围汉”。 安固县、汉县同属陇西县。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显陵化解仇恨,与200余羌霸结盟,逐渐开始北移,蚕食汉羌之间的缓冲区。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匈奴出动十万余匹战马,准备袭击边境诸郡。 汉朝派赵充国指挥四万骑兵,驻扎在元汴九郡,防范匈奴。 匈奴单于闻讯,撤退。 可见此时的赵充国已经是一位名将了。 朝廷还派义渠安国为使,保护羌族,处理羌族问题。
义渠安国无视羌人北迁的目的,反而答应了羌人渡过湟水北迁的要求。 赵充国提出反对,建议在晋城积蓄200万石斛,以应对羌族叛乱,但这一建议被朝廷忽视。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义渠安国3000骑兵在浩前(今兰州红谷)被羌人击败,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
赵充国回到京城后,汉宣帝派人去问他谁可以做他的将军。 赵充国自荐,自信地说:对待羌人“无人能胜老臣”。 当他见到汉宣帝时,汉宣帝问他如何解决羌族叛乱。 他回答说:“闻百遍不如亲眼所见,用兵难以克服,我愿意奔赴晋城,计划如下。”
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由来。
后来,在攻打羌人的问题上,赵充国坚持自己的意见,在上奏朝廷时说:“稍有不慎,就错千里,仅此而已。” 这就是“一失足成千里”这句成语的由来。 起源。
纷纷上书阻止朝廷肆意妄为
公元前61年4月,赵充国到达晋城县,制定了“保证全军在安边胜利”的战略。 他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他先招揽、分化了一些羌人,然后重点打击顽固的羌人。 他们保护韩羌等敌人,并打击反叛的羌族如贤灵等人。 要攻打咸陵等羌人,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渡过黄河。 史料记载,赵充国采取的是夜间渡黄河的方法。 为了防止羌人跨河进攻,赵充国先分出一小队精锐提前渡河。 一天晚上,三派骑兵趁夜色掩护,携带武器渡河,然后在渡口扎营,保卫登陆点。 第二天黎明,大军正式渡河。
羌人无奈,只得派出少量骑兵前来挑战袭扰,试图通过袭扰来消耗汉军。 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赵充国根本不理睬他们,任由羌骑兵在外面耀武扬威。 赵充国道:“我的兵马又新又累,不能追击。他们都是勇猛的骑手,难以驾驭,又怕他们引诱士兵,我们就杀了俘虏,换个时间。”一段时间内,小利不足以贪心。” 他命令军队保持静止。
与此同时,赵充国四处寻找战机,率部占领了四王峡(老鸭峡、乐都)、洛都(乐都)等地。 战线推进至湟水流域,并在洛渡建立大本营。
然而,朝廷对待羌人的策略发生了变化,有人主张重击。 汉宣帝下令从边境各地聚集七万骑兵同时出击,狂攻不已。 这个策略实际上成为了整个朝廷的共识。
宣帝下旨征求赵充国的意见,但赵充国坚决反对,并对敌人进行肆意攻击。 这是战略不成熟的表现。 从战术上来说,用汉军打平原战,而在山区打羌人,则是战略上不成熟的表现。 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别人的长处。 这场战斗必须失败。
赵充国的奏折送达后,被法院驳回。 汉宣帝直接下旨说,赵充国畏战,派外戚出任监察使。 赵充国似乎已经失去了朝廷的信任,但他并没有把个人荣辱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国家和将士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次进攻失败,战争将会持续十几年。 国家正在休养生息,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经济支出。
赵充国再次上书法庭。 他说:“臣为至臣,封号为太子,狗马牙七十六颗,沟壑填满。死骨不朽,死者忧虑。” 他重点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强调羌族叛乱的主力是贤陵羌等人,而韩羌等人只是胁迫的追随者。 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终引起了法庭的注意。 汉宣帝最终采纳了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第六代孙仍守护河湟
在得到朝廷的批准后,赵充国按照自己的想法,有条不紊地向羌人发起进攻。 七月,对仙陵羌发动奇袭。 大军逼近仙灵羌的老巢。 遭到袭击的先灵羌,丢下辎重、牲畜,仓皇而逃。 汉军还未进攻,便争先恐后地渡河。 ,很多人淹死了。 赵充国的部队在战场上缴获了十万头牛羊和四千辆车辆,基本上彻底摧毁了一个非常大的部落的经济基础。 同时,赵充国采取心理攻击策略,进行分化瓦解。 到秋天,前线将恢复到羌族叛乱之前的状态。 仅用一万兵力,羌族问题就解决了。
随后,赵充国提出了名扬古今的“屯田十二计”,也留下了闪耀古今的“屯田十二计”。 在湟中地区实行农耕战略,留下一万名步兵驻扎在湟中。 当时,朝廷众人读完赵充国的奏章后,几乎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后,河湟谷农耕取得巨大成果,三万多名羌人投降。 仅羌族叛乱残部4000余人被困南山。 根据赵充国的《请停耕》,主力撤退,但大量士兵仍留在田野。
1942年,在青海省乐都县老崖城西的五里白崖子,人们发现了东汉时期的“赵宽碑”,记载了河湟地区赵充国六世孙的一生。 这时候的赵家已经算是比较大了。 他们自认为是金城豪气人,在当地也算是豪门。 部分家族成员曾在县县担任要职。 赵宽,赵充国的六世孙,是保护羌尉的假司马。
赵孟俯为汉将赵充国赋诗
一代名将不仅给西汉留下了农耕政策的总结“农耕十二方略”,而且帮助后人处理边疆问题,制定了“农耕十二方略”的实施方案。师确保胜利和安边”。 他也以身作则,为河南留下了后人。 黄地区,驻田守边。
文丨王文渊